家长聊天室 | 申请陪读被学校婉拒?家校沟通有技巧

2020-02-20

家长聊天室 | 申请陪读被学校婉拒?家校沟通有技巧

应对疫情,扬爱开展了系列的“家长聊天室”活动,是“家长分享会”的线上升级版,目的是给与有着同样困惑的家长一个在线即时的分享空间,由经验丰富的家长及项目社工提供参考意见。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家长如何有效支持孩子在学校融合”。

为我们家长聊天室值班的家长是王潇璇,我们都叫她硕硕妈,全职带娃4年。持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ABA孤独症康复专业技能培训证书,扬爱kingsir暑期幼小衔接教师培训证书。

心态积极,一直在不断学习的妈妈

去年7月,广州扬爱和king sir刘劲老师团队联合开展了为期2周的“幼小衔接暑期增能营”,硕妈带着硕硕报名参加了,而且硕妈还报名成为了唯一的家长志愿者。2周的时间里,硕妈认真的笔记给扬爱负责融合教育项目的专项社工周金连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心态积极,一直在不断学习”这是硕硕妈留给周金连最深的印象。

周金连第一次见到硕硕妈是在去年扬爱举办的特教助理专业培训讲座,第二次见到她就是在幼小衔接暑期增能营,她的孩子硕硕进入2班学习,同时,硕硕妈作为唯一的家长志愿者,进入了4班当家长助教。过程中,她经常会把她观察到的、想到的、觉得可行的方法及时跟我们沟通,增能营结营后,她写的结营感想总结是所有家长及助教老师中最长最具体的。

后续在去年99公益日,硕硕妈作为家长主动拉起了筹款劝募的工作,三天得到近100人次的捐款,最终为扬爱筹得了上千元的善款。

一来二往,硕硕妈和扬爱有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周金连说:后来得知她在硕硕现在的小学中为其所努力与学校争取到资源,并拉动所在地区的家长组队成立“爱之语”家长小组自发每周为孩子做小组训练,让我深感触动,在与她面谈后我们希望可以提供支持跟她一起去做这件事。

2019年12月29日,硕硕妈还代表扬爱,参加了湛江的家长公益分享会,上台分享了她这些年为孩子的康复及训练所努力走过的历程。

家校沟通有技巧

硕硕是在一岁多出现谱系行为,两岁失去所有语言,经中山三院诊断为轻度自闭症。硕硕确诊后她毅然决然辞职当起全职妈妈,剪短最爱的长发,陪硕硕从番禺区横跨半个广州到白云区租房子,坚持在特校做每天6小时的全干预式康复训练。去年9月硕硕正式进入了番禺一所普校随班就读。讲起硕硕现在能够在普校进行融合,她坦言也是经过很多的努力,所以她希望能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其他的家长。

案例:当小龄家长与学校申请陪读时被婉拒,该怎么处理呢?

聊天室里一位刚进普小随班就读的孩子小杰(化名),妈妈就非常苦恼,妈妈希望能跟学校申请陪读(找专业特教助理),但一直遭到学校和班主任老师的各种理由婉拒,例如学校没有先例,小杰在班上问题不严重,学校因为一次的观察就判断妈妈在校的陪读的时候小杰的情况会更糟糕等。妈妈感到非常无奈,因为妈妈觉得小杰的能力还是可以的,但存在一些行为和情绪问题,如果不适当加以干预,上学随班就读很可能就会变成“随班混读”。但学校的态度却让妈妈无计可施,甚至心生换学校的念头。

针对类似的问题,硕硕妈分享了自己在孩子上学融合的过程中,与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孩子身上都做了哪些工作。

一、真诚沟通

开学前,硕硕妈主动找到了学校的校长,把孩子的情况跟学校交了底,而且她并不是空手而去,她带上了孩子的智商测评报告、适应性行为报告以及孩子个性化教育计划。硕硕妈说,因为有了这些资料准备,学校能够提前有了准备,而且坦诚沟通的态度,学校即使在没有太多的资源的情况下,还是针对性地为孩子分到了一个他们认为更合适的班上,这个班的老师是一个比较新的老师,相对于教学经验,学校认为这样的老师的接纳态度会更开放,也派了学校新到的一位特教老师给与支持。 

二、不是丢给老师,而是积极配合

入校后,前面的1-2个月,无论是特殊孩子还是普通孩子,都是一个适应的过程,硕硕妈在这个阶段,并没有因为学校接纳和有特教老师的支持而成为一名“甩手家长”,相反,她主动地写了一封信给学校的老师,把孩子的行为习惯列成了清单,她相信,这样可以有效帮助老师去理解硕硕,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三、主动创建融合环境

入学后,硕硕妈申请加入家委,也报名成为家长志愿者,抓紧每一次学校的“开放日”,为学校、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另外在学校需要外部资源的时候,也第一时间给与支持,例如硕硕妈就给学校介绍了绘本讲故事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入校开课,大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后来发现学校还有好几个特殊孩子,她便拉动了家长们,组成了“爱之语”家长小组自发每周为孩子做小组训练,为孩子安排体能练习、阅读练习或者是社交小课,并且在这过程中拉动各类的特教资源入校,邀请老师、学校一起参与,也为老师提供给了专业的培训机会。

四、为孩子建立学业地位和社交地位

硕硕妈分享,特殊孩子在学习能力上确实会比较弱,要怎样让孩子有主动学习的意愿,是需要进行培养的。平时在家里一定要多训练,同时发现孩子的能力特长,例如孩子算数比较好或者特别愿意读课文的,家长可以跟老师沟通,请老师尽量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多给孩子机会,并且在他能够完成提问的时候,在班级学生面前给与表扬和鼓励,长期的氛围营造,一方面给与了特殊孩子信心,另一方面也能让其他同学发现这位有点不一样的同学也有着他的优点,为孩子建立一个“学业地位”。

在“社交地位”方面,硕硕妈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着力培养孩子一门兴趣、一个擅长的技能,让孩子有展示的机会从而获得在学校的“社交地位”。硕硕喜欢轮滑,于是硕硕妈主动问了其他家长是否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结果有5-6位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会,就这样,他们组成了一个轮滑小组,还向学校申请了可以表演的意愿,最后也成功获得了在全校面前表演的机会并且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表扬。这样的经历,硕硕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因此而跟他走得更近的学生也增加了,这样硕硕才会有机会在学校里得到社交的机会。 

五、一封感谢信的威力

硕硕妈在孩子入校大概三个月的时候,主动给教育局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学校在这段时间里对孩子的接纳以及给予的支持。没想到这封信成了学校进一步开展融合教育的契机。教育局对学校进行了表扬,并且在区教特教工作会议上请校长专门介绍了学校的特教融合工作经验,这样一来,学校也在“成就”与“压力”中不断成长,从而为校内的特殊孩子创造了更有利的融合氛围。

也许离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们要学会感恩,也要看到别人付出的努力,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有时候学校并不是不接纳,而是缺乏参考,需要衡量各方因素,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针对小杰妈妈的困惑,硕硕妈给与了几点建议:

(1)先不要考虑转校,因为问题是需要解决的;(2)学校如果不接受特教老师进校陪读,目前只让妈妈入校观察一周试试,那就抓紧机会尝试,并且把小杰的在校情况与问题做好记录;(3)真诚与学校沟通,带上必要的材料:包括孩子的评估报告、融合教育的介绍、孩子的教育方案等,因为学校说过“没有案例”,由此可以判断他们对“融合教育”的了解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适当主动地向学校、老师提供参考;(4)可以向区内特教支持中心申请支持,中心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行政的方式向学校提供特教支持。(5)如果学校愿意,可以主动寻求更多的专业支持给与学校,例如向扬爱申请专业特教老师入校为老师、学生、家长进行宣导教育,了解才是理解的第一步。

三个“过来人”给的温暖

硕硕妈 自述

相信大家都听过戴榕女士的讲座,她分享游泳池里别的孩子叫她儿子“傻子”的痛苦经历,然后每次讲座她都会讲抱团诉求,讲诉求中调查报告及调研数据的重要性,如何争取从政策层面去改善大环境。当然,还有给孩子身边各种人的写信的经历。我在不同的场合听了3遍她的同一个主题的讲座。我觉得她很优雅,又没有什么架子,我加她微信聊孩子的幼小衔接,她回复的速度超级快,让我觉得很温暖。

相信还有很多人都听过卢莹女士的讲座,每次讲座她都会搬出一个金字塔,家长从受助者,到自助再到助人的一张图。她会分享她用5年来设计自己和森森的未来的故事,以及从小到大如何给森森创造融合环境的故事。我在不同的场合听了3遍她的同一个主题的讲座。我觉得她很理智,对孩子的未来很有规划,说话很能切中要害,我加她微信聊残疾证,她能很快地一股脑把所有相关信息砸给我,让我觉得很了不起。

应该也有不少人听过小米妈的讲座,每次讲座她都会给我们看她给孩子学校写的一封信,分享家长宣讲会的重要性,以及小米在科学陪读下终于不抓别人头发的案例。我在不同的场合听了3遍她的同一个主题的讲座。我觉得她好高知,在自己孩子融合的路上充满了勇气和筹谋,我受她启发去考了教师资格证,后来孩子终于要上小学,我发我写的《给学校的一封信》给她,她给我提修改意见,让我加油!

不管是不是巧合,3+3+3=9,我应该是被“洗脑”得比较彻底的,所以我认为她们说的就是对的了,于是融合之路我就尝试着跟她们这样去做,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是这些家长改变了我。

这五年间,孩子让我逼着自己去快速成长,听讲座、看书、考试……;孩子让我尝试去了解他的世界,倾听他的声音,习惯他的步伐;孩子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社交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提高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是的,孩子也在改变着我。

如今我朋友圈里互动的,80%都是特殊孩子的家长了,我也从一个小白,变成一个“老”家长了。我跟花都手牵手的程远妈、佛山星盟的钟姐姐聊天,她们热情澎湃地告诉我家长抱团的100个好处和抱团路上可能会遇到的100个困难。

五年后的今天,我也没想到自己也开始站在讲台上跟其他家长分享我自己的融合经验。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整理我过去的五年,我发现我从一开始的焦虑和茫然,到盲目地想把孩子变成训练机器,再到思考正常家庭和正常孩子该有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最后才终于回归到了正常的轨道。

我拥有了一个更好的自己,于是开始去做各种志愿者,尝试着带动我能带动的家长们,我试着用自己的力量,去建起一个小小的家长小组。我跟我的伙伴们说,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大家都成长起来,因为我已经尝到了甜头了。

五年来,接受许多老前辈家长的陪伴与支持,今天我试着用自己的力量,用心地把自己认为自己做的最好的地方去沉淀总结出来,分享给到更多的新家长,我希望我这个半桶水,也能给需要的家长们,带去一杯水!”

结    语

从受助到自助到助人,从台下到台上,这一条路,硕硕妈走了5年,她也坚信会一直走下去,对于以后,她也有了更多更大的期待,不管是对于硕硕,还是她自己。同时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人,为这个群体做更多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