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需儿童与非障碍学生共同学习成长

2021-09-15

发布来源:广东残联

发布日期:2021-09-15 17:57:43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p0hftodugs39LLAlxXqBxA


小霖(化名)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在课堂上坐不住,但是他“成绩很好”……



图片


“不一样又怎样?”广州市黄埔区的这所小学,正在尝试用“融合教育”的方法,让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样性,看到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撕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以下简称“特需儿童”)“特殊”的标签。


这个学期,很多班级的老师陆续在班内发起了“错袜行动”。活动前,老师先问同学们:“如果有人穿了不同的袜子来上学,是不是很奇怪呢?”同学们纷纷表示“很奇怪”。老师进而让大家第二天都穿着两只不同的袜子来学校。第二天,同学们发现大家的袜子都不一样,觉得特别有趣。于是老师引导同学们:“如果所有人都穿错袜子,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之所以会觉得‘不同’只因他是‘少数’,而不是他‘有问题’。”


图片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们接纳不同表现的孩子,而是教育他们接纳‘差异性’。”班主任殷老师说,“融合是对所有‘不同’的包容,实现所有‘不同’的融合。”


他不是“胆小鬼”

只是“自闭症孩子”


小君是一名一年级的小男生,不久前被正式“确诊”为自闭症。两岁三个月的时候,他还不会说话,医生诊断他为发育迟缓。小君的父母试过很多方法,针灸、上亲子班……培训了一段时间,小君的语言功能发展起来了,家里人松了一口气,认为问题已经解决。


图片


“家里的老人都说等他长大了就没问题。”谈起因为疏忽而没有及早介入小君的情况,小君妈妈的话里都是后悔:“我们对自闭症的知识还不是很了解,没有重视这个情况。”


小君妈妈那时还不知道,自闭症谱系的孩子中每一个状况几乎都不一样,有的有情绪障碍,有的有语言障碍,有的有行为障碍……日常生活中触发小君情绪的点很多,而他没有办法靠自己平复情绪。


因为融合教育

特需孩子有了“安身之处”


去年开学后,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承接了该校的“特需儿童教育提升项目”,入校开展服务后,小君妈妈看到了曙光。


图片


“你看我现在能离开他一两个小时了,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小君妈妈说之前陪读几乎是“寸步不离”。


“经过入校老师的干预,小君现在的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我用他们教的代币制来引导小君学习和完成作业。”家长是特需儿童最重要且最密切的支持者,小君是幸运的,但学校里还有一些明显存在问题的学生,家长甚至没有发现或不愿承认孩子存在障碍。


图片


“这些障碍中,有很多都是能通过及时的干预获得很好的效果。”项目负责人周金连老师说,随着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能够走入普校,获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现在小君在班上不会那么轻易产生焦虑,而且不需要帮助也能自己举手回答问题了,还能跟喜欢的朋友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也能互相追逐,逐步适应和融入集体。小君妈妈说,之前自己想也不敢想,学校能给像小君这样的孩子提供那么包容和宽松的环境,“很多学校不支持家长到学校陪伴,许多老师也认为教学压力太大了,不接受这种‘融合’,孩子们处境很尴尬。”


图片


融合教育

回归教育的本质


年轻的殷老师是学校新聘任的老师,来到学校后第一次当班主任。在开学前的教师培训中,校长告诉她:“你的班里会有1名自闭症学生。”


“一开始我很紧张,不知道跟他们相处的模式和分寸要怎么样。”幸好校长一直都非常关注和认同融合教育,并对特殊教育有一定经验,给了殷老师极大的信心,抱着开放与接纳的态度,边教边查阅了各种自闭症相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班级里另外3名同样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也被甄别并获得了一定的支持。


图片


近年来,融合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趋势,目前约有49.15%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普通教育学校就读。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升随班就读工作水平做出重要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