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
​职业教育、培训与转衔成绩斐然,但依然任重道远
活动介绍

image.png

扬爱99公益日第一天爱心战况

image.png

99公益日行动
白天鹅宾馆x广州扬爱∣老广的中秋味道+公益=幸福的味道
9月9日晚上,邀你一起来胡桃里听一场充满爱的“心·音乐会”
直播|借这个手账本,帮你收集“生活中美好的时光”
7-Eleven广东1300家门店助力“融合中国成就阿甘梦”
攻略 | 收集这朵“小红花”,竟然能让捐款翻3-10倍!
为爱发声 | 一分钟生成您的个人专属“融合倡导大使”海报乐捐 | 捐赠9.9元,做公益还能享消费折扣!


“卢老师您好,后天24号是我奶奶生日,我最近实习赚了些工资,打算给奶奶订个蛋糕。我们六口人我想六寸或八寸就够了,麻烦您可否给我推荐一款蛋糕?我后天上午到麦子烘焙取,费用我在这里发给您~”

image.png

为奶奶订蛋糕的是心青年天天(化名),刚职中毕业,利用假期参加了2个多月的扬爱“职能有我”——心智障碍青年融合就业支持计划。

在刚过去为期2周的融爱行——“扬爱&King Sir学堂”暑期幼小衔接增能营中,我们看到了6位心青年的身影,他们这次来到学校体验多个岗位的工作,包括班课助教、饭堂派餐、环境保洁、销售等,过程中还加入组长管理制度,实行组长轮替,而天天就是其中之一。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心青年职业体验


在这2周寄宿的实习过程中,持性就业项目经理谢姑娘对天天的评价是:认真、负责、应变能力好。

特别优秀的表现还有:第二周天天刚好轮值组长,有一位心青年组员因为身体原因请假了,天天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主动地去到这位请假组员负责的岗位上把任务也做完了。

谢姑娘对天天的评估中唯一提出的是:需要培养自信心,因为当向天天提出让他当组长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啊,责任这么大,我行吗?”虽然有不确定,但天天还是认真地完成了任务。

成  长

“他其实很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我这个当妈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小时候天天是爷爷奶奶给带大的,我那时候也年轻,一方面忙于工作,一方面我和爸爸也完全不懂育儿,尤其爸爸是独子,生活上也是非常一般,因此天天从小就是跟老人长大。”

妈妈都是比较细心敏感,虽然家人都不认为(或者也可能是不愿意正视面对)孩子自闭,但妈妈还是坚持在天天四岁多的时候去看了医生,当时不知道有中山三院,所以第一次看病没有取得结果。但也有开始介入了一些感统训练,只是频率和干预面是非常少。加上当时没有找到任何组织,以及家人意见不一致,天天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都基本在没有专业干预,也没有专业知识支持中走过来。

“那些年没有快乐,只有迷茫和整日学习的应对,现在想想那时候全家人痛苦,也耽误了天天。”妈妈说。

后来爷爷心疲力竭,在天天二年级暑假急病离世了。

“现在想想都是满面的泪水。我和爸爸接棒,工作之余管他学习,整日疲于应对。”

“在这种环境下,天天每天都不开心,在学校我们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沟通,他也常常没有办法跟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经常被嘲笑和受欺负,所以他的状态也是很差的。”

转  折

直到小学毕业,接下来就要应对初中了,夫妻两人最终还是决定由妈妈放弃工作,专门来负责天天的学习和生活。

有了这个决定,妈妈才正式开始把天天的成长当成事业来做。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另外一位自闭症孩子家长冬妈廖丽娜,才逐步认识了扬爱,参加各种集体的学习和活动,加入各种星星互助群,慢慢学会了如何接纳天天,以及如何引导他的各种行为。

“虽然初中三年还是学习为重,但他状态开始慢慢好些了,特别是上了职业中学以后,他整个人轻松多了。”

2015年,天天在中山三院正式确诊为轻度孤独症,这时候他已经12岁了。有了这个诊断,妈妈更加坚信跟着扬爱走特殊教育的路子没有错。

“天天应该算是一个听话、懂事、有爱心和正能量的孩子,但他胆小畏难,自信心不足,动手能力差、动作慢、反应慢,加上智力水平中等偏下大概83,所以就算是职业中学的课程他都费劲。职中前面二年多仍然以学习和考证为主,很少有时间参加实习工作,直到今年大专录取了疫情缓解了,扬爱给机会,天天才参与了送货和助教的实习,这几乎是他首次参与实习工作。”

自从今年过年前后大专录取通知来了,妈妈有意让天天跟着自己做家务,带弟弟,爸爸曾经说让他出去找实习,但妈妈很清楚:如果连家务活都干不好,家人都嫌弃他的活儿的话,怎么可能在社会上工作!

所以从早上起床,妈妈基本不让天天闲着,干啥都叫上他,只要他可以做的,买菜、洗碗、拿快递、洗衣服、收拾房间、陪弟弟读书等等,都教着他做,一边嘴巴不停的跟他讲话,什么都说,开心的事,听到的新闻,生活的窍门和安排,弟弟的引导和教育方法等等啥都跟他聊。针对天天也经常走神,有些事情说一次没有理解或者没有记住的特点,妈妈会把事情不厌其烦的反复说直到让他慢慢明白其中的道理。天天也视乎乐意这种沟通方式,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天天的心情好配合度都有了提高。

就  业

对于未来,妈妈坦诚目前考虑的还不是太多,爸爸总觉得他成熟的晚,再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实习锻炼,希望他能够在社会上谋得一份职业,能够自食其力。对于社会交往,家人当然非常希望他能交到朋友,但也不敢奢望太多,只能慢慢来。

“对于支持性就业,当然我们也很渴望,因为看到俊贤(在一家连锁餐饮企业稳定就业3年的一位自闭症青年)在支持性就业的政策帮助下,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工作很开心,待遇也还不错,同事似乎对他也还满是友好的,我们也希望有这样子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要推动心智障碍者就业?

我们问了天天:你未来想做什么工作吗?

天天的回答是:“不知道”。职业规划对于他来说还是非常陌生,尽管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作基础能力。天天未来能否成功就业融入社会,很大程度还是需要通过相对较长时间的职业素养培训慢慢挖掘自身的能力,更需要培养其独立自决和自信,这也是“职能有我”——心智障碍青年融合就业支持计划希望为心青年构建的支持体系。

拿到实习工资的天天决定给奶奶买一个生日蛋糕,也想给自己换一台手机,我们看到心智障碍在工作中成长和在成长中找到未来路向的可能性。


        2012年,广州扬爱做了第一份关于心智障碍就业情况的调研:广州市有心智障碍人士约2万人,其中16-45岁约1万人。调研中,62%的心智障碍家庭希望心智障碍者出去工作,42%的心智障碍者本人希望出去工作,而只有2%的心智障碍人士目前正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就业,而曾经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就业的人群比例也只有8.87%。
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16岁及以上持证心智障碍人士约为24131人。7年过去了,广州的成年心智障碍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就业情况转变了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亟待解决呢?
        由广东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发起,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参与支持,现代国际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2019年成年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状况和需求调研报告用数据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心智障碍者融合就业。

        调研报告从4个方面做分析1.心智障碍者家庭的生活状态2.心智障碍人士的职业培训与转衔现状3.心智障碍人士的就业现状4.支持性就业的认知情况


心智障碍者家庭的生活状态

        心智障碍家庭收入水平偏低,尤其26-45岁心智障碍人士中,家庭收入来源仅依赖退休金及其他各项补贴的比例高达46%,生活品质堪忧

image.png

收入来源

image.png

收入情况


        超过1/4的心智障碍者安置在工疗站,高于12年的17%;另有32%安置在各类学校,而仅有4%在普通事业单位正式就业

image.png

目前的安置场所


       7年过去了,为什么挂靠情况与2012年一样,依然普遍存在,比例大大超过就业呢?


      挂靠对比真正就业它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对心智障碍人士与家庭,对用人单位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对心智障碍人士(尤其中重度,就业能力弱)及其家庭意味着:稳定的经济保障

相当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申请不到低保,经济压力大

公办免费的庇护工场资源稀缺,一位难求,非常难申请(如残联下属展能中心)

民办庇护工场相对多些,但须交费(如慧灵庇护工场),增加家庭负担

各区工疗站,按件计,工时有限,收入极少,可以忽略不计

 对用人单位(尤其大企业)意味着:省钱省事

顺利规避较高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避免因聘用残疾人带来的各种工作、人事及管理上的问题


真正就业无论对于心智障碍人士及其家庭还是对用人单位都意味着:困难重重

对心智障碍人士及其家庭:各种不放心、顾虑 + 更多精力与时间的投入

对用人单位:各种工作、人事及管理上的问题

Q:如何从根源上解决“假就业”(挂靠)现象?

A:1、按比例就业纳入企事业单位信用体系落实(上一年提案建议稿内容已经实现)

2、政府大力表彰用人单位积极招聘残障人士及开发就业岗位的用人单位,同时社会舆论大力传播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机关、事业单位带头实施按比例就业政策,后勤服务岗位优先录用智力残疾人。

4、加快修订与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标准。

心智障碍人士的职业培训与转衔现状

36%的心智障碍人士接受过职业培训,未接受培训的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哪里提供”,而“不适合”或“没什么用/缺乏针对性”的比例也较高

image.png

是否接受岗前培训

image.png

未接受岗前培训的原因


       在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士中,培训渠道/机构主要是民办康复训练机构和职校启能班/特殊班,培训内容以生活自理和工作常识类为主,而培训方式主要是室内上课

image.png

职业培训渠道、机构

虽然职高与康复训练机构现更注重与加强实训课程,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场地或积极联系实训单位,但基于各方面支持的缺乏,还远未达到较理想的状态校内/机构内的模拟\实训场地:与真实工作环境差距大实训单位:非常少,一年比一年难找,且缺乏少有效在岗支持与跟踪服务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为83%,不满意的原因聚焦于“培训的针对性”
      仅有18%的心智障碍人士接受过职业评估,对职业评估的满意度为61%,不满原因主要是“评估的方式和时长”

image.png

职业评估满意度


        职高启能班及就业服务机构都普遍存在师资资源不足与不稳定的情况,带队老师/就业辅导员往往身兼数职,分身乏术,这就造成了实习时跟进不足

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主管、同事对实习学生/学员的了解不足,熟悉度不够,在理解度、沟通度、配合度、指导度等各方面自然就不够理想

仅有17%的心智障碍人士参加过实习,对实习的满意度为75%,不满原因主要是“带队老师/就业辅导员/自然支持人”
image.png

实习满意度


        调研发现,接近一半的心智障碍人士接受过正式教育,63%的人具备初中毕业及以上学历,12年该比例仅为30%;而在16-25岁人群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达到59%,该比例在12年仅为6%

image.png

教育程度


        职业教育、培训与转衔成绩斐然,但依然任重道远

image.png

2015-2018年广州市残联实施了《广州市智力残疾人支持性就业工作试行方案》,三年间共有约300名智力障碍学生接受转衔培训,完成职业评估约400名,共有约80名心智障碍人士通过支持性就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心智障碍人士的就业现状


        7年过去了,父母希望心智障碍人士出去工作的意愿一如既往的强烈,而现实却非常骨感,仅从2%变成了4%。
        主要原因是客观因素(如对心智障碍人士的了解度/这些人士的自身特点、社交沟通能力/情绪问题等给工作管理带来的难度/企业怕生事担责任/工作效率不高,成本要提高/政府对雇用这些人士的企事业的支持度等)影响企业对这个群体的接纳度。
        61%的心智障碍家庭强烈希望心智障碍人士出去工作,而心智障碍者本人的就业意愿也高达53%,较12年提升幅度达到11%
        工作的收获:孩子慢慢的融入社会     孩子各方面能力(动手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出行能力、自主意识等)通过工作慢慢得到培养,多元发展,身心也更成熟孩子懂得更多社会规则,自我约束力提高、情绪控制力提高孩子孝顺了,有责任感了,会关心家人了孩子对金钱的认识有质的飞跃,更有工作动力孩子做家务更自觉孩子的成长可以带来家庭经济的改变(家长可以外出工作,不用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父母关系甚至隔代关系的改变(心情好了)家长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有喘息的机会
        心智障碍人士在大多数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

image.png

各项自理能力

        家长认为:简单的手工制作、清洁清洗、办公室打杂等工作对心智障碍者来说是可以胜任的

image.png

适合大多数心智障碍人士的岗位

        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只是“平等的工作氛围”与“提供社保/医保”等基本条件,而正在就业人士的工作满意度高达72%

image.png

选择工作的考虑因素

        少数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工作,并且有些还能持续工作,原因如下:

image.png

工作过的人士以21-25岁居多,占42%;接受过职业培训、评估和实习的比例明显更高;受教育水平高于未曾工作过的比例,尤其表现在大专学历水平上;残疾等级为三级比例达50%;各项自理能力也明显更高

image.png

各项自理能力 工作过 VS未曾工作过


支持性就业的认知情况
56%的心智障碍家庭听说过“支持性就业”,且24%表示对“支持性就业”有所了解

image.png

Q:什么是“支持性就业”呢?

A:支持性就业,即由支持性就业服务机构派出就业辅导员,全职辅导和监督心智障碍人士的实际工作,使心智障碍人士能够在普通企事业单位(即不是庇护工场等专门雇佣特殊群体的工作场所)获得稳定、有收入(即工资)的工作机会。

image.png

他们认为,通过专门机构与就业辅导员的帮助,能够提高就业针对性、解决突发状况及带来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在“支持性就业”方式下,心智障碍家庭对未来就业的信心从29%增加到50%

image.png

认可支持性就业的原因

        2012年研究回放:在各类残障人士中,心智障碍人士的接受度远低于其他障碍类型,心智障碍人士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image.png

管理者希望接受残障人士的类型排序

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支持性就业的主要困难:

企业普遍对该群体接纳度较低 (更愿意接受肢体残疾人士)社工/就辅员工作强度大、专业素养要求高,但待遇低,要求与待遇不对等导致从业人员少且人员流动性较大,极大地影响支持性就业各个环节的工作,尤其岗位开发、支持与跟踪缺少强大的人力资源/企业资源平台,影响就业岗位的开发社工/岗位开发人员/就辅员对学员的熟悉度不够,开发的岗位与学员能力、特点匹配度不够高,导致被动或主动离岗,不能持续工作家长的认知问题(如各种不放心、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工作了就要放弃低保、挂靠等)学员工作意愿、动力不够强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