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到“我们”的月饼之旅
广州扬爱联合广东省红十字新励成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了中秋暖心陪伴公益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15个老养残家庭参与,设置了“自我介绍小课堂”和“冰皮月饼DIY”两大环节。通过轻松互动,帮助心智障碍者锻炼社交与表达能力;同时以手作月饼传承民俗、传递暖意,让中秋的团圆意义真正照耀每一个需要被温暖的角落。
活动介绍

图片


图片

中秋佳节活动

图片

老养残家庭(又称双老家庭),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期照料一个或多个残障子女(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或脑瘫等)的特殊家庭。这类家庭普遍面临多重困境:经济压力沉重、社会支持不足、抗风险能力弱。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日常照护责任,还因资源匮乏和帮扶缺位而举步维艰,更对未来养老问题充满忧虑。

中秋佳节象征团圆与温暖,但对于许多老养残家庭来说,这份团圆却常伴随着孤独与压力。为切实关爱这一特殊群体,广州扬爱联合广东省红十字新励成志愿服务队,共同开展了中秋暖心陪伴公益活动,让特殊家庭也能感受到节日的温馨与陪伴。活动聚焦老养残家庭的实际需求,以“能力培养+文化传承”为主线,将实用的社交技能教学与趣味中秋手工体验相结合。一方面,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另一方面,也让双老家庭在节日氛围中暂缓照料压力,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本次活动邀请了15个老养残家庭参与,设置了“自我介绍小课堂”和“冰皮月饼DIY”两大环节。通过轻松互动,帮助心智障碍者锻炼社交与表达能力;同时以手作月饼传承民俗、传递暖意,让中秋的团圆意义真正照耀每一个需要被温暖的角落。

 活动合照

图片

01

图片

志愿者培训


图片
图片

培训照片

图片
图片


在活动开始前,广州扬爱社工给参与陪伴活动志愿者进行残障平等意识培训,让志愿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心智障碍者的群体,了解老养残家庭,学习与心智障碍者的沟通技巧,懂得在活动中如何与心智障碍者交流与互动。同时也让志愿者提前了解活动的内容与任务,让志愿者能够更好地陪伴心智障碍者。


02

图片

自我介绍小课堂:解锁社交新技能

图片
图片
图片


活动伊始,新励成的志愿导师以轻松亲切的互动,开启了自我介绍小课堂。围绕“如何让别人记住你、愿意和你做朋友”这一主题,导师带来了实用的“5步小口诀”,帮助孩子们轻松学会自我介绍。

导师还以“小月亮”为例做了完整示范:“大家好!我很高兴来到这里做月饼。我的名字叫小月亮,我喜欢拼拼图,谢谢大家!”语句清晰、情感饱满,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表达方式。

随后,孩子们两人一组互相练习自我介绍,并轮流上台展示。从最初的紧张羞涩,到渐渐勇敢开口,他们在一次次鼓励中逐步建立自信,成功迈出了社交的第一步。


03

图片

冰皮月饼DIY:手作团圆,传承民俗


图片



图片



冰皮月饼DIY环节在温馨愉悦的氛围中拉开序幕。志愿者与家庭成员携手合作,在体验手工制作乐趣的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

活动伊始,导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中秋节的由来与意义。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拜月节”、“团圆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习俗。赏月、吃月饼等传统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美满的深切期盼。

在制作环节,大家首先将冰皮预拌粉加水揉成白面团,另一部分加入紫薯粉调成紫色,再用沸水烫制一部分粉团。随后,将三种颜色的面团分别切成20-22克的小剂子,搓成条状叠加后轻轻按扁。接着包入奥利奥乳酪馅料,在熟糕粉中滚一圈防止粘连,最后放入模具压出精致花型。一个个造型精美的冰皮月饼在大家的巧手中诞生。

图片
图片


制作过程中,家长与孩子配合默契,志愿者适时提供帮助。有些家庭还发挥创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月饼样式。每一块月饼不仅承载着中秋团圆的寓意,更让老养残家庭在协作中享受到难得的轻松时光,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欢乐。


图片
图片

成果合照

图片

本次活动不仅为心智障碍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成长机会——他们既掌握了实用的自我介绍技巧,提升了社交表达能力,也在月饼制作过程中锻炼了动手与协作能力;同时也让双老家庭在温馨陪伴中暂得喘息,卸下日常照护的疲惫,于亲子互动与社会支持中,真切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团圆的意义。

对于志愿团队与组织方而言,这次活动更是一次“多元共融”理念的真挚践行。他们用行动传递善意,以陪伴传递力量,让关怀真正走入特殊家庭的心中。

月色照亮团圆之路,温暖仍在持续蔓延。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双老家庭,以点滴行动汇聚成爱的江河,让每一个特殊家庭在传统节日中,都能感受到如月饼般香甜的幸福与陪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