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危机、就业探索、双老焦虑……大龄特殊需求家庭的真实挑战与破局之道。 当特需孩子结束义务教育阶段,无数家庭便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前路充满未知:孩子能否适应社会?如何安置才能兼顾能力发展与情绪健康?家庭经济与精力又该如何支撑? 在广州扬爱第26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特需孩子教育毕业后支持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后孩子的多种安置方式”的主题分论坛上,三位资深家长以亲身经历,揭示了特需青年毕业安置的复杂图景。她们的故事没有标准答案,却凝聚了直面困境的勇气与智慧,为同路人点亮一盏灯。 文字为笔录材料,仅作参考。 许小莲的儿子浩浩是典型的“天赋型”孤独症青年。从小展现出一定的绘画才能,8岁前通过画笔表达喜怒哀乐,作品被制成服装、雨伞,也举办了个人画展。然而这位“托马斯小王子”在毕业后一年,却突然陷入严重的情绪与行为危机。 崩溃的日常:弟弟一声呼唤可能引发浩浩冷水浇头、撞墙自伤;家中钟表、风扇被精准砸碎;甚至持刀威胁家人。 艰难的求医路:初期被误诊为“小暴躁”,服药无效。最终在扬爱推荐下找到擅长孤独症情绪治疗的医生,针对性用药后情绪逐渐稳定。 环境调整的关键作用:许小莲暂停工作全职陪伴,尝试爱心工厂陪读;联系扬爱的“自主生活转衔课”提供包容性社交环境;最终选择慧灵庇护工场作为过渡安置点,孩子状态明显改善。 她的经验:“大龄孩子绝不能长期困在家中!我的错误不希望成为别人的路径。” 及早规划:初中毕业后经常参加衔接职业训练营浩等活动,避免能力与社交退化。 创造价值感:组织家长手工沙龙,将成品通过渠道销售,让孩子参与辅助工作。 情绪疏导:每天固定6次深度谈心,每次30-60分钟,通过反复倾诉释放积压情绪。 如今,浩浩情况得到好转,渐渐平静,甚至能尝试乘坐高铁出行。许小莲在分享会结尾哽咽道:“家长必须学会自救,只有我们浮出水面,孩子才有生的机会。” 庇护性就业实践:工作坊以烘焙为核心,根据能力分配任务——动手能力强的做蛋糕,精细动作弱的负责清洁;引入计件手工(如编织),月底按劳发薪。 生活技能系统训练:从“上厕所关门”的社交礼仪,到买菜做饭、缝衣叠被等独立生活能力,工作坊用视觉提示、任务拆分等方式教学。 送货中的社会课堂:孩子学习用手机导航、规划路线、对接客户。一位不识字的学员通过记忆路线和快捷键设置,独立完成配送。 她的运营智慧:“关上一扇门,就为他开一扇窗——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尊重个体差异:不强迫抗拒面粉触感的孩子做烘焙,转而安排包装或手工。 放手才能成长:允许女儿骑电动车送货,培养安全意识和决策能力。 务实生存之道:通过义卖、企业订单维持收支平衡,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5年间,工作坊6名学员成功走向社会就业。杨玉冰坦言:“我们未必能改变结局,但坚持一天,孩子就多一天尊严。” 森友是重度孤独症青年(三级残障),却曾在电商仓库创造月薪7000元的业绩。但高强度工作4年后,他出现严重焦虑:订单做不完就拒绝下班、反复检查货物、甚至在街头失控。 职场高光与崩塌:森友凭借专注力胜任分拣扫描,但无法处理复杂订单或多任务协调。供应链变动导致工作量锐减后,他陷入重复刻板行为(每天扫同一段走廊十几次)。 家庭工作室的诞生:徐平卖掉房产筹资,与12个家庭联合创办工作室。森友在此创作“迷你花园”填色画,色彩天赋惊艳众人。 回归生活的本质:工作室不追求盈利,重点在于提供结构化日程:森友自主安排画画、弹琴、健身,甚至提醒奶奶补充食材。 她的颠覆性认知:“特殊就是特殊,我们的尊严要放在自己兜里——孩子活得有笑容就够了。” 自理能力优先:做饭、清洁、购物等生存技能比“体面就业”更重要。 用爱好对抗虚无:必须培养能独自消磨时间的兴趣(如绘画、音乐)。 放下“正常化”执念:森友恐高却执意登广州塔,只为证明“我能做主”。 如今,森友在工作室情绪平稳,徐平笑称:“不是我陪他,是他在带我享受生活。” 三位家长的实践,揭示出大龄安置的核心逻辑: 1.情绪危机是青春期的常态 许小莲与徐平的经历证明:无论能力高低,特需青年在青春期或环境变动期都可能爆发情绪问题。及早建立医疗支持网络(如家长推荐的精神科医生)、保持日常情绪疏导习惯至关重要。 2.安置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能力较好者:尝试支持性就业(如森友的仓库工作),但需备好“退路”; 需过渡训练者:庇护工场(慧灵)、家长合作社(星梦工作坊)提供缓冲; 情绪障碍严重者:居家需搭配日间活动(社区课程、志愿者服务等),避免封闭。 3.家长自我关怀是家庭的底盘 许小莲在儿子发病期间坚持线上工作,徐平通过健身维持健康——唯有家长稳住身心,家庭系统才不会崩塌。扬爱的“双老家庭支持计划”正致力于构建终身护航网络。 4.放下“体面”枷锁,看见真实需求 森友工作室的迷你填色画虽未盈利,却让他获得掌控感;星梦工作坊的送货员不识一字,却能精准穿梭于街巷。比“融入社会”更迫切的,是让孩子找到“我能行”的瞬间。 分享会结束时,一位母亲提问:“孩子22岁,大专毕业却困于双相障碍,我能把他送去哪?” 森友奶奶的回应犀利却清醒:“不是你想送他去哪,是他愿意待在哪。先找接纳他的地方——活着,才有出路。” 这条路或许没有鲜花掌声,但三位家长用行动证明: 接纳现实而不屈服,直面问题而心存希望——便是穿越黑暗的真正力量。 扬爱俱乐部28年如一日地记录着这些家庭的跋涉。正如一位双老家长将年报上的合影压在餐桌玻璃下:“这是我和孩子笑得最自然的一张照片。” 作为国内首家特殊孩子家长支持领域的持续深耕者,广州扬爱自2000年发起首届“交流会”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累计惠及特需儿童家长近6500人次,搭建起专业交流与互助的重要平台。今年,在第十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广州扬爱积极联动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及公益慈善资源,着力为特殊孩子家属赋能,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持,旨在提升家庭照料者的养育技能,共同构建更完善的家庭支持体系,营造更包容、接纳的社会环境。


杨玉冰:在花都郊区建起“星梦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