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信息,让沟通不再困难。 “妈妈,我作业带回来了吗?” “刚刚不是才提醒过你吗?怎么又忘了?” “我知道要分享玩具,可一玩起来就全忘了...” 这些对话是否似曾相识?当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时,无数家长和老师都经历过这样的挫败:明明反复提醒,孩子却总是忘记;明明在家练得很好,到了真实场景却不知所措。 在“广州扬爱第26届融合教育分论坛”上,大米和小米督导团队揭开了一个被忽视的解决方案——视觉支持策略。这个看似简单的工具,正成为打开特殊儿童社交世界的关键钥匙。 文字为笔录材料,仅作参考。 “请在座的家长回想一下,”大米和小米区域总督导谢思琪在现场提问,“您在生活中使用过视觉支持工具吗?比如便利贴、待办清单、导航软件?” 现场举手的家长寥寥无几。但事实是,我们早已离不开视觉支持: - 在冰箱上贴便条提醒重要事项 - 用导航软件指引路线 - 在超市采购前列购物清单 - 点餐时反复查看菜单 - 组装家具时研究说明书 视觉支持的核心在于通过“看得到”的媒介促进沟通。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有20%-30%的区域专门处理视觉信息,是人类最强大的信息接收渠道。 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而言,其神经发育特点使得视觉信息处理系统往往成为更高效的认知通道。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对视觉符号的解码能力普遍优于听觉信息接收能力,基于此设计的视觉支持策略可从多维度促进其能力发展:在机构干预与幼儿园融合场景中,通过在储物柜、玩具架等区域粘贴分类图片标识,能帮助孩子建立“物品-位置”的视觉关联,逐步培养自主归类与收拾的生活习惯;在社交互动训练中,使用绘有表情符号与肢体动作的视觉卡片,可将抽象的社交规则转化为具象的视觉指令,降低沟通理解难度。 (一)时间表 作用:以逻辑性、结构化且有顺序的形式提供生活流程信息,提高孩子对活动的预期,降低对未知安排的焦虑,提高参与度和配合度,帮助孩子建立活动能力,对活动转换困难的孩子是很好的预防策略,还能提高孩子的独立性。 类型:1、活动时间表:展示生活中的自然流程,如醒来穿衣服、穿裤子、穿鞋子等,帮助孩子更独立,减少对大人提示的依赖。 2、先后提示法:通过视觉化方式呈现“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看电视”,帮助孩子理解活动顺序。在孩子抵触时,可先从他愿意参与的活动开始建立顺序配合,再逐渐过渡到他可能逃避的活动。 3、课表与个性化安排:老师的课表可让孩子了解课程活动,若孩子有选择能力,可与孩子一起搭建课表,穿插期望孩子完成的任务。 4、日程表:类似日历,将重要活动和信息放在里面,如孩子喜欢的游泳课、上学时间、找小朋友的时间等,让孩子清楚知道活动安排,减少重复询问大人。 (二)选择板与清单类 1、选择板 作用:是简单且普遍的沟通支持工具,通过图片、图标、标识让孩子做选择,给孩子选择机会,提升自主性,提高沟通效率,帮助孩子做更多元的选择。 应用:在康复领域,针对语言特别是口语困难的孩子,有图片交换系统和APP平板类电子版选择板。而当孩子总是选择同一样东西(如玩电脑)且该选择不合适时,可采用抽奖、标识“售罄”、设计选择次数方格等方式处理,用视觉方式传递信息,让孩子更好接受。 2、清单类 作用:主要用于提醒,列出要购买、准备或做的事情,没有顺序,只是罗列。 应用:孩子收拾书包时常丢三落四,使用视觉清单可帮助孩子独立收拾,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期来看比重复提醒更有效。 (三)“烹饪”手册(视觉任务分析) 作用:针对目标活动,完成活动所需的步骤和清单,以视觉化形式呈现,帮助孩子理解活动。 应用:1、生活自理类:如洗手、上厕所、起床穿戴等步骤分析。 2、活动类型:手工活动、游戏技能等,通过任务分析教会孩子。 3、生活中的烹饪学习:厨师学习做菜时看菜谱或他人炒菜步骤,普通人跟着抖音、小红书学做菜,都是“烹饪”手册的应用。 (四)规则类(规则卡片) 作用:将口语规则视觉化,让沟通更清楚和持久,帮助孩子记住期待的行为和要遵守的规则,减轻大人重复提示的次数,减少口语依赖。 应用:1、等待场景:用持续可见的视觉方式(如颜色标识、计时器、沙漏)让孩子清楚知道等待时间,减少反复询问。 2、安静规则:在康复行业、幼儿园、融合学校等环境中,用安静的提示卡提醒孩子保持安静。 3、游玩规则:用绿色(可以做)和红色(禁止做)的国际性标志,形象化展示游玩规则,帮助孩子记住。 4、音量控制:针对孩子在不同环境下难以区分音量的问题,用直观方式告诉孩子当前环境应使用的音量。 5、情绪管理:通过视觉设计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的激烈程度,并给出可选择的调节方式,如“情绪温度计”和选择板清单,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五)行为导图(后效图) 作用:视觉化呈现行为选择及其带来的后果,帮助孩子理解不同行为的结果,影响孩子做出恰当的行为选择(绿灯选择),最终达到期望的结果。 应用:以孩子在超市买东西被拒绝为例,展示两种行为表现(发脾气、大喊大叫为红灯选择,期望的行为为绿灯选择),并给出相应后果,通过人为营造后果激励孩子做出恰当选择,随着孩子能力提升,可逐渐将后果变为自然后果。 设计黄金法则: 1、可视化: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见形式。 2、简化:匹配儿童理解水平(图文比例按能力调整)。 3、具体化:用实物照片替代抽象符号(能力较弱者)。 教学五阶段: 1、准备与讲解:设计好视觉提示后,准备好材料,在合适的情境下呈现,如课堂上准备安静卡片。同时,搭配讲解,辅助孩子完成,让孩子理解视觉提示的意义,慢慢减少辅助,让孩子独立遵守。 2、逐步引导与终极目标: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引导孩子看视觉提示,从一开始需要口语提醒到后面减少提醒,最终让孩子能够自发地看视觉提示并遵守规则,不依赖提示。 3、场景思考与内容设计:思考在什么场景下需要视觉支持工具,根据场景和要处理的问题设计内容和视觉呈现形式,如图文结合、纯文字、实物呈现等,根据孩子的视觉能力选择合适的形式。 4、持续使用与从简单开始:不要期待视觉支持工具一用就成功,需要持续使用,从简单的制作和对孩子的期望开始,积累成就感,避免积极性被打消。 5、观察与评估:观察孩子使用视觉支持工具后的反应和效果,评估工具是否有效。如果效果不佳,反思并调整内容,直到孩子逐渐达到期望的效果。 “不要期待立竿见影。从最简单的工具开始,坚持一直使用。”——督导团队建议 视觉支持的本质,是让沟通障碍者“看见”世界的规则。它不需要昂贵设备,从一张便利贴、一幅简笔画开始,就能搭建起通往理解的桥梁。 作为国内首家特殊孩子家长支持领域的持续深耕者,广州扬爱自2000年发起首届“交流会”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26届,累计惠及特需儿童家长近6500人次,搭建起专业交流与互助的重要平台。今年,在第十二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支持下,广州扬爱积极联动社区、社工、社区社会组织及公益慈善资源,着力为特殊孩子家属赋能,提供精细化服务支持,旨在提升家庭照料者的养育技能,共同构建更完善的家庭支持体系,营造更包容、接纳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