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旅程中,性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孩子们会面临身心的快速变化,心智障碍孩子面对这些变化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恐惧以及对性产生好奇。加之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性问题行为。因此,在青春期开展适时的性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为有序、系统地向心智障碍青年传授性教育知识,广州扬爱于3-5月份周末开设了青春期课程。课程采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绘本阅读及故事讲述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向心智障碍青年普及性教育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与性态度,助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课程伊始,我们运用生动形象的绘本《小威向前冲》,带领孩子们走进性教育的奇妙世界。通过简单易懂的图画和故事,孩子们逐渐了解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以及对身体的相关部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绘本,了解到自己并不是从垃圾桶捡来的也不是充话费送的,而是通过爸爸的精子和妈妈的卵子结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肚子里成长10个月变成了婴儿,然后有由妈妈分娩,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来源。
在“认识公共场所与隐私场所”的课程环节,我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理解公共场所与隐私场所的区别,让他们明白不同场所有相应的行为规范。
在实践外出环境,孩子们通过观察周边的环境,慢慢学习到如何区分在公共场所的适宜与不适宜行为,理解了哪些行为可能引起他人不适。
通过图片,孩子们了解到:门窗紧闭、仅供自己使用的私密空间是隐私场所;而与他人共处的开放空间则是公共场所。
例如,在公共卫生间上厕所时,我们要养成随手关门的好习惯,以保护个人隐私。
如何保护自己也是本次课程的核心目标, 课堂通过情景模拟与案例分析,引导孩子们识别潜在危险,学习防范性侵害。 孩子们学会了在面临不安全情境时,要勇敢拒绝(说“不”)并立即向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课堂伊始,我们引入“身体红绿灯”的概念,帮助孩子们认识身体的不同区域:
“红灯区”:是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能向他人展示,禁止他人触摸或侵犯。
“黄灯区”:如手臂、肩膀等,通常仅限于亲人或非常亲密的好友在适当情况下进行安全、友善的接触(如拥抱、搀扶)。
“绿灯区”:如手部,可以接受礼节性的接触(如握手、击掌)。
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们逐步理解了人际交往圈的层次划分:
核心圈(第一圈): 家人与亲密朋友(如父母、兄弟姐妹、最要好的朋友)。
熟人圈(第二圈):一般朋友、熟人和同班同学。
支持圈(第三圈):能够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士(如老师、医生、警察)。
公共圈(第四圈):陌生人(不认识的人)。
通过老师与志愿者的情景模拟和示范,孩子们直观地学习了不同圈层所对应的安全距离概念,包括:亲密距离、私人距离、礼貌距离和一般距离。
最重要的是,孩子们明确了安全规则:当陌生人试图触碰自己身体的隐私部位或任何令自己感到不适的触碰时,必须清晰、坚定地说“不”,并立即向核心圈或支持圈中信任的成年人寻求帮助,从而有效预防侵害的发生。
在本课程中,我们欣喜地见证了孩子们的显著成长。他们从最初的羞涩懵懂,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孩子们不仅了解到如何保护自身隐私,识别并拒绝不可接受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尊重他人的空间与选择。
对于家长们来说,本次课程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们看到了孩子们在性教育课程中的积极变化,深刻认识到性教育对心智障碍孩子的重要性。
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心智障碍孩子提供更多优质的性教育资源。我们期待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学校和家庭携手合作,共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