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幼小衔接对于特殊儿童,也同样重要,幼小衔接与融合技能极为关键。幼小衔接能够帮助他们平稳过渡,顺利适应小学环境,有效减少焦虑情绪。融合技能则可助力他们整合多领域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更好地融入集体,增强自信心,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筑牢根基,推动全面发展。
为此广州扬爱邀请到资深家长王潇璇(硕妈)与大米小米专业督导钟玉霞,就幼小衔接准备、融合技能培养以及家校沟通等重要方面展开精彩讲座。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
- 教育模式:
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教师辅助多,注重参与与互动。
小学:以课堂听讲为主,强调纪律与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减少。
- 能力需求:特需儿童需适应集体环境、学习方式、社会关系等多重变化,衔接不当易引发焦虑与挫败。
特需儿童的独特需求
- 心理适应:从依赖到独立,需逐步培养安全感。
-能力落差:识字、计算、课堂常规等基础能力需提前铺垫。
-社会融合:理解行为规范、处理同伴关系是长期课题。

无论是普通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幼小衔接都涉及多个方面的适应与转变,包括集体环境和物理环境的适应、心理变化、学习方式的调整、教室课程呈现和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处理等。这些变化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做好幼小衔接至关重要。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四大维度
1
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即积极探索并实施有效的入学适应教育,帮助儿童逐步适应小学生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入学适应的关键方面,有效做好入学适应。
2
入学适应教育的内容按照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顺序展开。这样的顺序安排有着深刻的考量,因为所有的训练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活中,所以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必须遵循学习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身心适应
帮助孩子接纳新环境。着重培养孩子喜欢上学的态度,让他们保持快乐向上的心态,鼓励积极锻炼,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生活适应
聚焦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自理能力,增强安全自护意识,确保动作灵活协调。
社会适应
强调引导孩子融入集体,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遵守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学习适应
致力于激发孩子乐学好问的精神,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在实施小学入学适应教育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方面需要重点把握:学校要为儿童的适应做好充分准备,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合理设置入学适应期,并且持续深化教育改革。至于适应所需的时间,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硕妈分享的经验,应把适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适应时间。

家长准备指南
择校与评估
想要知道孩子是否准备好上普通小学,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韦氏智力测试
建议全量表分数>75(依据小学现阶段融合支持体系)。根据不同的测试分数和适应性行为分数,有不同的入学安置建议。例如,韦氏智力 85 分以上,适应性行为 90 分以上,可以考虑普通学校普通班随班就读,无需陪读;韦氏智力 75 - 85 分,适应性行为 80 - 90 分,可以考虑普校普班随班就读,但需要陪读等。
ABAS适应性行为量表
通过该量表的得分,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的支持策略,100分为中间值。
学区内入学能力评估
由本学区教育局对持残疾人证适龄儿童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安置建议。
家长准备阶段
家长在孩子的幼小衔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做好选择
包括对学校的选择,要通过智商测试、适应性行为测试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同时深入了解学校的校风;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缓读;决定是否陪读;安排午托晚托;以及办理残疾证等事宜。
常见的融合安置模式有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室支持、普通学校的特教班、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模式。
学校沟通
入学前,主动约谈老师,如实介绍孩子的情况,并提供客观材料;入学后第一个月,借助学生手册与老师保持密切沟通,争取更多进校了解孩子情况的机会;学期末,及时总结孩子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并向老师表达感谢。
与学校老师沟通时,要遵循多认同(认同学校的接纳、老师的付出、同学的帮助)、找利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符合集体利益)、勤参与(增强参与感、组织感、归属感)的原则,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
融合能力建设重点
融合能力建设分为优先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优先发展方面包括课堂常规(课堂纪律、课间活动、放学注意事项)、自我管理(收拾个人物品、作业登记)、回忆表达(可通过思维导图、漫画日记等方式锻炼)。
个性化发展则通过兴趣班、学校社团以及学业等方面,挖掘孩子的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直面常见问题,共克困难
特殊儿童进入小学后,可能会在生活、身心、社会、学习等方面遇到各种问题:
生活篇
可能出现生活作息紊乱、迟到早退、一天不喝水、将书包当成垃圾桶、无法管理个人用品、物品归属和界限不清、无法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缺乏校园安全意识、不懂值日等情况。
身心篇
表现为不想上学、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遇到困难不能表达或拒绝求助、拒绝参加体育活动(如不会做课间操、眼保健操)、在大课间和课间操时游离、大哭大闹、情绪崩溃抓狂甚至自残等。
社会篇
出现离开座位、游离在班集体活动之外、不认识班上的老师和同学、与同学发生冲突、出现问题时无法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分不清善意和恶意等问题。
学习篇
存在听不见集体指令、无法参照同学的学习行为、不知道作业是什么、无法独立完成作业、活动切换延迟、跟不上老师的教学速度、理解不了课堂内容、注意力容易分散等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做好心理调适,包括内部调整(调整期望值、训练目标,适应角色转变,学会适当放手或给予支持)和外部支持(借助智囊团、亲友团的力量,寻求公益组织和机构的帮助)。



随班就读申请策略
🌟随班就读申请流程:
教育局发通知到学校→学校通知家长→家长提供对应资料→不批准驳回或批准公示。
需要注意的是,有残疾人证一定会通过。只有诊断证明、智力测试、适应性行为评估结果的,不一定能通过,最终要根据综合评估来确定。
特需儿童的幼小衔接,是一场需要家长与专业力量携手共进的旅程。家长们的每一份努力与坚持,都是孩子走向未来的基石 。希望家长能带着从培训中汲取的知识与力量,陪伴特需儿童顺利跨越幼小衔接这道坎,迎接充满无限可能的校园新生活,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包容、支持与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