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会 | 主题分享:心智障碍者校园欺凌预防及应对
自2000年起,广州扬爱举办第一届“交流会”,自成立以来,广州扬爱积极通过链接各类资源、更好地服务广大特殊孩子家庭,今年更是在第十一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及2024年广州市残疾人家长训练项目的支持下,为特殊孩子家属赋能并提供服务支持,提升照顾者养育技能,促进搭建特殊孩子家庭支持体系,创造更为包容、接纳、支持的社会环境。
活动介绍

图片


段瑶

图片

文字为笔录材料,仅作参考。

美国孤独症互动网络曾在2014年发布了研究成果,对1167名6-15岁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调查,发现阿斯伯格儿童被欺凌的概率更高,智障儿童的受欺凌率高达普通儿童的3-4倍。相关研究也会发现普系的孩子被欺凌概率大于ID障碍的孩子,大于普通孩子,心智障碍孩子受害程度是明显高于其他的残疾群体,而且年纪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欺负

究其原因,孩子甚至是家长对欺凌的认知不足、不会求助,或是不够重视、或是息事宁人,导致认为求助无用。联合国数据显示,3/1的人对遭受欺凌是习以为常,不会寻求帮助。而在社会层面,也是回避讨论冲突的。因此,欺凌在心智障碍孩子,及NT孩子身上都会出现,非常普遍。


什么是校园欺凌

2017年印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首次明确学生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它明确了学生欺凌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它是发生在校园内的,是学生之间的,第二个明确了学生欺凌的构成要素、次数、动机、形式和影响,第三个它是强调欺凌与学生之间打闹嬉戏的区别。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校里,老师、同学和其他在校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心理、社交、性别、网络等欺凌我们的孩子。

校园欺凌的类型

言语欺凌,通过言辞、言语行为对他人进行侮辱、威胁、羞辱,包括嘲笑、讽刺、中伤、贬低、贬损等等。

社交欺凌,是通过排斥和孤立或在群体里面去造谣,让受害者遭遇麻烦,甚至遭遇处分。

身体欺凌,拳打脚踢、物理攻击,用笔伤害孩子,包括用一些软的像枕头捂孩子的脸,让孩子窒息,体验害怕,这些是属于身体上的欺凌。

心理欺凌,是一个长期性,最终造成了他恶意的伤害,会让被欺凌的人去产生压力、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性别欺凌,比如男孩子还没到变声期,说话就比较温柔,有同学说你这个“娘娘腔”,就属于性别欺凌。

网络欺凌,如发了一个朋友圈或视频号,有人在下面说这种孩子怎么可以存在这个世界上呢,这就已构成了网络欺凌,可以截图取证。

根据美国2016年的调查数据,有36.3%自闭障碍的青少年在学校遭受欺凌,具体表现更高比例身体欺凌是33.3%,言语欺凌伤害占到了50.2%,关系欺凌是37.4%。另外研究表明心智障碍者会经历更多的社会配合,更多可能遭遇言语和身体的欺凌。把遭遇的按照最严重的做个排序,第一个是言语;第二是社交;第三是身体;第四是心理。

校园欺凌的特点

校园欺凌有几大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均衡性、反复性和隐蔽性。

普遍性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并不发生在中国,它普遍存在中小学生当中,职业高中、大学里面也同样存在欺凌的问题。

多样性,如恐吓、拳打脚踢、网络暴力、偏见这些形式都是属于欺凌。

不均衡性,一般的欺凌者非常的强势,被欺凌的孩子又比较弱势,无力反抗。

反复性,就是反反复复的会发生欺凌。

隐蔽性,是最可怕的,不单发生偏僻,而且非常隐蔽,取证也比较困难。

常见的欺凌方式

,用非常难听的字眼,说话阴阳怪气,贬低、辱骂、中伤,包括画一些侮辱性的画、写一些侮辱性的字,也属于骂的形式。

,就毁坏孩子的个人用品,他的书籍,他的作业品,包括伤到我们的孩子。

,就是传谣言,哪个班有一个孩子很傻啊,或怎么样之类的。

强迫,会强迫、威胁做出屈辱和不合理的事情,如强迫偷东西等等。

,去恐吓他,让其产生心理方面的恐惧。

,就是重复的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推倒、扯头发等等。

校园欺凌的形成及危害

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我们家长不仅自己要会界定,也要教会孩子去识别欺凌

那么,欺凌者是怎么样形成的呢?有时候家庭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学生会成为欺凌的施暴者;学校环境不重视欺凌行为或是受有暴力行为的同伴影响,孩子也容易成为欺凌者。校园欺凌的目击者,袖手旁观,不表明任何态度,其实这种行为是对欺凌的一个纵容。

被欺凌者,我们会发现心智障碍的孩子,很多时候因为一些识别感知、表达方面的问题,以及天生的生理上神经方面的影响,而被欺负;还有自尊感很低,沟通困难,社交退缩,孩子去社交时会害怕;缺乏友谊,越是形单影只,越容易被欺凌。干扰他人,干扰课堂,或者是被观察到孩子很弱,不会保护自己,也不会求助,也容易被欺负。

欺凌者的特点:易怒、冲动,对挫折的容忍度很低,规则意识差,很自卑,有很强的强迫和控制欲,情感淡漠,缺乏同理心。

校园欺凌的危害:首先是脑部影响,长期遭遇欺凌,处在恐惧、紧张、焦虑里,精神压力很大,然后对长期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发展会受损。

学业影响,孩子不想上学,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这时需要关注是哪些因素让他感觉到害怕、回避不去上学,会造成对学业的影响。

社交影响,欺凌会造成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会加重他的障碍,甚至他会对关系失去信任等等。

生理影响,就是身体的伤痕,如胃疼、失眠、厌食等,心理上会有情绪混乱、失控、消沉、抑郁、忧郁,抑郁症、强迫症等。

行为影响,破坏、攻击、对抗行为增多,会加重家长的管教压力。

目击者的影响,对于那些在旁边看到欺凌的,他在日后也会有更多概率产生心理问题,会习得霸凌者的不良行为,甚至有可能与欺凌者为伍,一起去欺凌别人。

学校的影响,学校的管理、公信力受损等等。

校园欺凌信号

孩子一旦遭遇欺凌,信号有哪些?

孩子身体上有没有出现瘀伤、抓伤,或很尖锐的东西,人为的伤痕

孩子回家经常表现伤心、沮丧

孩子出现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如打自己的头、拿刀割手腕,试图自杀等。

孩子表现出受害者的肢体语言,会更加地拒绝跟人眼神交流

孩子回避上学各种各样的理由拖延不去上学

家里有一些东西不见了,或者是家里的钱、物不见了

孩子拒绝去谈论学校的事

孩子携带保护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

孩子失眠、噩梦、尿床

孩子情绪失控、发脾气,经常做一些破坏性行为

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

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欺凌的预防机制:

法律层面,校园欺凌是一个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欺凌他人是有成本的,打架的成本是5日至15日拘留+50元+100元的罚款+医药费。

政府层面,要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

社区层面,把家长、学校和社区的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营造健康科学的社区育儿生态。

学校层面,要加强生活技能教育和法制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机制。

家庭层面,父母要做到避免暴力对待孩子,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的,重视孩子的规则教育和品格教育,加强反欺凌的教育。

欺凌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强避免:

重视对孩子集体规则的训练;教会孩子求助;引导孩子区分友谊和欺凌;入学前后加强孩子社会情绪学习;创造包容、允许、正向的支持家庭氛围;协助孩子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引导孩子避免去监控死角;和老师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孩子的保护者有哪些;发挥家委会作用,联动社工、学校去普及倡导等。

欺凌发生后,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1、冷静,当欺凌发生的时候,冷静倾听、回应。

2,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让他消化一下,抱抱他。

3、接纳,我绝对不抛弃你,当孩子受欺凌以后有极端的行为和情绪时,也要接纳孩子,让他有依靠。

4、安抚,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时候,是需要关心、关爱和安抚的。

5、感谢,让孩子勇敢地讲出来,一定要感谢他的勇敢。

6、陪伴,事情发生后,要给长期的陪伴和正确的引导。

7、追责,千万不要以息事宁人的态度纵容霸凌者,该受什么处罚和负什么样的责任,追究到底。

校园欺凌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

误区1,当欺凌发生以后,容易忽视造成的原因和过程的干预

误区2完美受害者,也绝对不是对孩子实施长期欺凌的理由。

误区3,孩子求助时,没有被认真对待,或当成小事没有重视

误区4以暴制暴,直接粗暴解决

误区5,很多家长会认为老师知道如何处理欺凌,其实很多老师不知道。

误区6,很多人会觉得优等生不会欺凌同学

误区7老师及其它在校成人不会欺负孩子,但很多欺凌是成年人带头的甚至是纵容、漠视他人的欺凌。

误区8长期遭受欺凌,也会变为欺凌别人的人

误区9欺凌发生在心智障碍孩子之间而放任不管

误区10觉得找律师太费力


END


图片

交流会介绍

自2000年起,广州扬爱举办第一届“交流会”,至今已到第25届,累计受益特殊孩子家长超过6000人。自成立以来,广州扬爱积极通过链接各类资源、更好地服务广大特殊孩子家庭,今年更是在第十一届广州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及2024年广州市残疾人家长训练项目的支持下,为特殊孩子家属赋能并提供服务支持,提升照顾者养育技能,促进搭建特殊孩子家庭支持体系,创造更为包容、接纳、支持的社会环境。

往期回顾

 REVIEW 

图片

精彩回顾 | 200余人齐聚广州扬爱第25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
图片

助特殊孩子家长成长蜕变,广州扬爱举办第二十四届家长交流会

图片

扬小善·筑大爱|第二十三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圆满举办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