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笔录材料,仅作参考,如有未尽之处,建议详询专业医师。 (一)服务宗旨: 全生命周期关注:行为中心的服务不仅限于培训孩子,而是关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强调家庭环境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支持:中心鼓励家长学习相关策略,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策略来提升孩子的各方面能力。 年龄覆盖:课程主要针对2-7岁的儿童,同时也提供8-12岁及12岁以上儿童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班型多样:课程设置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年龄差异,既有针对能力较低孩子的课程,也有面向能力较高孩子的课程。 时间安排:2-7岁儿童的课程通常在工作日进行,这可能对家长的时间安排有一定要求。8-12岁及12岁以上儿童的课程则安排在星期六或工作日晚上五点半之后,这些课程往往需要家长陪同。 家长参与:中心不接受仅将孩子送来而不参与课程的家长,强调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的重要性,以确保所学技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 谱系孩子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交、交流方面的,在正式开始前,想一想你的孩子现在跟人交流,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交流的,你希望他用什么样方式来交流,他现在的交流水平与你希望的交流水平还有多长的距离。 了解孩子的交流方式,“看”“听”,这两个字要反复记在脑子里。“看”“听”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倾听和观察。家长和小朋友互动的时候,一开始总想着你想怎么做,你要看一看这个孩子怎么做,听听孩子在做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我们在用我们的耳朵和眼睛去发现我们孩子的行为,这个行为有良好行为,也有不良行为。良好行为包括技能行为和恰当行为,不良行为就是问题行为。想一想我们的孩子有什么样的问题行为,我是怎么发现他有这个问题行为的,通过“看”和“听”,我们发现这个问题行为之前,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别人说什么、做了什么,我的孩子看了什么,我的孩子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最后我们捕捉到孩子的行为,也知道这个行为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逃避自己不想要的东西的。 孩子的交流方式有语言的、有声音的,有手部动作、有身体动作、眼睛的、面部表情的,甚至于不良行为。 语言交流: 清晰与不清晰的字词:孩子可能会发出清晰或不清晰的字词,甚至只是接近某个词的音。家长应正确示范,如孩子想喝水时发出一个音,家长就示范“水”的准确发音,并反复告知。 模仿与自创语:孩子可能会重复听到(如说饼干的广告语指代“饼干”一词)的或自创的词语和短语(如以“比蛇毒的东西”指代“甘蔗”,因为俗语“三月的甘蔗比蛇毒”)。家长需识别孩子的真正需求,即使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可能不深。 非语言交流: 声音:孩子可能会用哭、叫等方式来表达需求,家长需要解读背后的目的。 手势:使用手势如“要”、“给”等,是重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家长应鼓励孩子发展手势语言,以促进交流。 眼神:孩子的眼神可以透露他们的兴趣点,家长可以通过观察眼神来理解孩子的需求。 面部表情:通过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喜好。 身体运动:孩子的身体转向、挪动或指向某个物品,都是表达兴趣或需求的方式。 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如尖叫、扔东西等,可能是孩子尝试沟通的方式。家长应避免无意中奖励这种行为,如不要被孩子牵着走,一哭一闹马上给,一哭一闹马上停下他不想干的事情,这就是无意中奖励了哭闹的不良行为。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需要理解不良行为背后的信息,是逃避,还是不知道表达。在明白孩子试图传递的信息后,我们可以教孩子以更适当的行为或语言替代不良行为来表达需求或不适,如用说话和手势去传达同样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但即使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表达想做某事或不想做某事,家长也需要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同意,去训练孩子的服从能力和承受挫败的能力。 交流不仅仅是需求性的,还包括分享性。需求性交流是孩子为了获取某物或某项服务而进行的交流,例如要某样东西或需要帮助。而分享性交流则是孩子为了分享信息或感受而进行的交流,而非直接提出需求。家长应该学会区分这两种交流,并相应地做出回应。一般来说,孩子会通过手指、声音或某些动作行为与人进行需求性交流,在此过程中家长应鼓励孩子和引导孩子使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分享性交流的重要性不亚于需求性交流,它标志着孩子能够将注意力引向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孩子能够分享自己的兴趣或想法,他就掌握了一种更高级的交流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观察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方式,理解其需求或分享的意图,积极回应孩子的需求性交流,同时引导孩子学习分享性交流,如通过示范、创造意外、有趣的情景来引导孩子主动进行一些分享性的交流。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减少提问,以鼓励孩子主动交流,而不是仅在被问时才回答。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表达自己。 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和持续的交流来促进语言发展。即使孩子只能表达简单的需求,也应该制造大量的机会,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沟通。 孩子的交流主动性十分重要。家长应避免过度引导,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环境设置激发孩子的主动交流让孩子自然表达需求,主动发起交流,而非被动回应。例如,进餐时放置空盘子或缺少餐具,促使孩子表达需求;在孩子起床时,通过放置鞋子或衣服,鼓励孩子选择并表达自己的偏好;在洗手时,通过孩子够不着的泡泡或水,激发交流;在购物时,引导孩子通过指向或触摸物品表达需求。 创造交流的机会,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孩子感兴趣才会想要和你交流。接下来设置交流的目标技能。先观察孩子现有的交流水平,在识别孩子表达需求、获取帮助、请求关注、分享兴趣等的交流信号后(如伸手、眼神交流、指向物品等),评估评估孩子的语言能力,确定孩子目前主要使用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单字、双词或简单句子。在基于孩子当前的交流水平上,对目标难度进行控制,设定逐步提升的目标,切忌避免跨度过大,要让孩子能够“踮踮脚尖”就能够到。最后,在实操中,结合手势与语言,大量示范,鼓励孩子模仿。其中示范的语言表达示范要尽量使用标准词汇,即使孩子年龄很小,也应避免使用“饼饼”“果果”等儿语。此外,在实际交流中除了应该在家庭互动要持续使用目标交流技能,同时也要根据情境的需要适当也应当调整语言的长度和复杂度,以此确保交流的持续一致性与有效性。 刚刚教家长先了解孩子的交流,你的孩子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促进孩子交流。 (一)策略1:用言语和手势回应孩子所有的交流信号,即使它是不清晰的。 在教育孩子时,重要的是积极回应他们的所有交流尝试,哪怕这些尝试不完全清晰,如近似的声音或不明显的手势。通过观察和倾听,我们应努力理解孩子的意图,并给予适当的回应。避免将交流变成任务或命令,而是创造一个让孩子自然表达的情景。例如,不要在餐桌上直接问孩子“今天吃什么”,而是让他们自然地观察并表达他们看到的食物。 提问和陈述的比例应保持在1:9,即更多的陈述性句子,减少提问,以减轻孩子的压力。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孩子自然地表达,而不是强迫他们输出。通过视频示例,我们看到即使孩子的语言不清晰,家长通过观察和理解手势,依然能够与孩子有效沟通。关键是用简单的语言回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而不是强迫他们达到某种标准。记住,重要的是支持孩子,而不是强迫他们做出特定的反应。 (二)策略2:使用符合孩子语言水平的语言和手势去示范。 在教育孩子时,使用与他们语言水平相匹配的示范和手势至关重要。在游戏和互动中,应逐步将控制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鼓励他们的交流和主动性。通过模仿和扩展孩子的语言,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新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如果孩子说“苹果”,我们可以回应“红红的苹果”,这样不仅回应了孩子,还增加了描述性词汇。 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语言。如果孩子使用单个词,我们就用一到两个词回应;如果孩子使用短语,我们就用稍微长一些的句子。这种方法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手势的使用也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并在必要时使用非语言方式进行交流。例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即使孩子的声音可能被淹没,我们也可以通过示范其他沟通方式,如指向物品或使用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理解交流的多样性。 (三)策略3:等待,给孩子沟通的时间和机会。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和教师需要耐心等待,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表达自己。这种等待不仅是物理上的停顿,更是心理上的耐心。在孩子进行活动如搭积木时,适当地暂停,观察他们的反应,捕捉他们的交流信号,如眼神、手势或面部表情,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等待,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性交流。例如,当孩子搭积木倒了时,家长应等待孩子的反应,而不是立即提供帮助或提示。如果孩子说“倒了”,家长应积极回应,而不是替他们说出答案。这种互动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主动交流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避免过多控制和提问,因为这会减少孩子主动表达的机会。例如,在搭积木时,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搭什么颜色的积木,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并表达。避免用提问测试孩子,而是通过示范和鼓励,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此外,家长应避免告诉孩子该说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表达。例如,不要说“说倒了”,而是等待孩子自己说出他们的想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地表达自己,而不是在任务或测试的压力下。 (四)策略4:说出孩子的关注点和动作。 通过旁白孩子的行为和关注点,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旁白可以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孩子的感受,使用适合孩子语言水平的语言。通过这种方式,家长不仅在说,也在做,从而加强孩子的语言理解和模仿能力。家长和教师应精炼语言,简单明了地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或观察到的事物。例如,如果孩子在拍球,家长可以说“拍球”,同时配合相应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语言与动作的联系。 视频中的旭旭妈妈利用去市场的机会,通过旁白和示范,帮助旭旭学习新词汇。当旭旭对袋子感兴趣时,妈妈通过手势和语言“袋”,引导旭旭模仿并扩展他的词汇,如“大袋”。 家长在回应孩子的交流时,需要捕捉孩子的交流信号,区分分享性和需求性交流。例如,如果孩子看着袋子并发出声音,这可能是需求性交流;而当孩子已经得到袋子,再次说出“袋”时,可能是分享性交流。家长应根据交流的性质,用适当的语言和动作回应,如指着袋子说“袋”,并在递给孩子时重复这个词,以加强学习效果。 (五)策略5:示范和说。 通过示范来增强孩子的交流能力。家长和教师应展示如何使用语言和手势进行有效沟通。即使孩子尚未发展出语言能力,示范手势的使用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辅助孩子在需要时表达自己。 在孩子安静或观察时,家长可以结合手势和词汇进行示范。例如,指着鸟并说出“鸟”,或者拿起橙子展示并说出“橙子”。这种示范不仅帮助孩子将物品与其名称联系起来,还教会他们如何通过手势和语言进行分享性交流。对于尚未发展语言能力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一个单词加上简单的手势来进行交流,如指向、展示或给予物品。 重要的是,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反应灵活调整示范的方式。如果孩子对手势反应良好,就加强这方面的示范;如果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在发展,就逐渐增加词汇的使用,并鼓励孩子模仿。 通过这种策略,孩子可以学习如何使用语言和手势进行基本的交流,无论是在表达需求、分享观察还是参与社交互动。家长的示范和耐心引导对于孩子掌握这些交流技巧至关重要。 (六)策略6:重复和拓展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表达不清晰或逻辑混乱时,家长应耐心地重复孩子的话,并适当添加新词汇,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例如,如果孩子说“兔子吃萝卜”,家长可以回应“兔子开心地吃萝卜”,这样的回应不仅肯定了孩子的表达,还鼓励他们使用更丰富的语言。 在阅读绘本时,家长应避免主导故事,而是应跟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参与到故事的讲述中。例如,如果孩子对绘本中的小蝴蝶感兴趣,家长应围绕小蝴蝶进行交流,而不是强迫孩子关注家长选择的内容。这不仅能够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还能促进亲子间的互动。而在孩子讲述故事时,家长可以通过重复和拓展孩子的语言来鼓励他们。例如,如果孩子说“兔子吃萝卜”,家长可以回应“兔子开心地吃萝卜”,这样的回应不仅肯定了孩子的表达,还自然地引导孩子学习更丰富的词汇。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应采取不同的交流策略。2-4岁的孩子应跟随他们的兴趣;4-6岁的孩子在辅导中逐渐引入常规;6岁以上的孩子则应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适当地引导他们使用更丰富的语言表达,如从单一词扩展到短语或简单句子。 此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孩子用适当的语言来表达需求,如孩子想要大奶片时,引导他们从简单的“要”扩展到“我要大奶片”。通过这样的练习,孩子的语言能力将逐步提升。 (七)策略7:安排环境为孩子提要求创造机会。 物品放置:将孩子感兴趣的物品放在他们视线范围内但够不着的地方,激发他们提出要求。 提供选择:给孩子两个选项,直接告诉他们选择项(如“苹果”或“香蕉”),而不是问他们想要哪一个,以简化决策过程。 控制数量:开始时可以多提供一些选项,随着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增加,逐渐减少选项,以增加他们提要求的机会。 控制难度:使用不易打开的包装或确保孩子与想要的物品有一定距离,如将物品放在高处,增加孩子需要帮助的情境,促使他们进行交流。 互动频率:根据孩子的喜好和活动的常规性,合理安排提要求的机会,每个常规中2-3次为宜,避免频率过高导致孩子失去兴趣。 (八)策略8:创造机会让孩子进行分享性交流。 创造意外情境:通过制造一些出乎意料或有趣的情境,比如物品掉落,激发孩子分享观察或感受的欲望。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分享,成人可以通过示范来引导。 利用绘本阅读:绘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和情感刺激,是促进分享性交流的绝佳机会。成人可以在阅读时等待孩子的反应,并在必要时示范如何表达。 日常活动中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创造让孩子提要求和分享的机会。例如,吃饭时孩子可能会表达不愿意吃某样食物,这可以成为表达拒绝和偏好的交流机会。 家长的角色:家长应扮演“懒家长”或“稍微愚蠢的家长”的角色,避免过度干预,给孩子留下自主表达和探索的空间。 问题1: 孩子能够理解指令并执行,比如换鞋、背书包、开门,但不会用语言表达这些行为,应该怎么办? 回答: 如果孩子能够执行但不会表达,家长应模仿孩子的行为,并大量示范和使用语言描述这些行为。同时,使用精炼且适合孩子当前语言水平的话语。孩子可能需要时间从理解过渡到表达,家长需要在日常中持续示范,给予他们等待和表达的空间。在适当的时候示范,并创造机会让孩子表达。例如,当孩子想要某物时,家长可以示范如何请求,并等待孩子尝试表达。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在理解行为的基础上,可能会更容易地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问题2: 如何与那些兴趣狭窄、看似无欲无求的小龄孩子更好地互动,以诱发他们的语言交流? 回答:首先,要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这需要通过环境布置和一对一面对面的互动来实现,以便更好地观察孩子的兴趣和需求。其次,寻找孩子真正感兴趣的点,哪怕非常细微。即使孩子对多数玩具不感兴趣,也可能对某个特定玩具的特定玩法感兴趣。家长需要耐心观察,找到这个兴趣点,并围绕它设计活动。最后,在活动中,家长不应主导,而是要让孩子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物品,这样他们更可能参与和持续互动。提供有限的选择(如2-3样物品),但不要过多,以免分散注意力。如果孩子对某个物品感兴趣,可以稍微放远一些,鼓励他们表达需求。此外,家长应跟随孩子的引导,模仿他们的行为,这会让孩子感到被认可和有成就感。此外,利用孩子内在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强化手段,比如食物、玩具或其他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和学习动力。重要的是要识别和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促进交流。(二)课程安排:
(一)交流的方式
(二)交流的两种功能:需求性交流和分享性交流
(三)创造交流的机会
助特殊孩子家长成长蜕变,广州扬爱举办第二十四届家长交流会
扬小善·筑大爱|第二十三届家长与专业人士交流会圆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