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三院陈凯云副主任医师告诉你如何科学干预自闭症
9月3日上午,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陈凯云医生带来“如何科学干预自闭症”主题讲座。
活动介绍

大量研究证实,在儿童早期,发现病因并及时进行干预与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发挥康复训练效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接触者”,在孩子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通过日常的互动与孩子建立紧密的联系,并能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但于特殊儿童家长而言,他们虽然对早期干预持有积极的态度,但是仍然需要专业的支持来确保其有效性。

为此,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简称“广州扬爱”)邀请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陈凯云医生于9月3日上午为家长们开展了一场以“如何科学干预自闭症”为主题的早期康复家长培训,现场共30余名家长参与。




什么是自闭症

关于自闭症的概念,陈医生以2015年为界,向家长们介绍了在此之前,医学界将自闭症纳入广泛性发育障碍里,2015年之后,自闭症谱系障碍成为了一个单独的障碍类别。
















01
自闭症存在异质性

2021年《柳叶刀》的报告提到,自闭症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患者之间的表现不同。


陈医生解释到,这就像世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每个自闭症孩子症状是不一样的,甚至是说同一个孩子,他的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他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


02
社会对自闭症人群的关注

社会对自闭症的关注是从07年开始,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自2008年开始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陈医生提到,每年自闭症日的主题都会让社会各界清楚地了解到,世界对自闭症人群的共同关注方向以及倡导。




03
病因与外貌特征

关于为什么会患有自闭症的困惑,陈医生说到,就当前而言,并没有明确的病因向大众解释,而且从外表上看,自闭症人士与普通人相比无异。




三大核心障碍

影响症状因素和变化趋势

陈医生指出,自闭症人士的的症状会受年龄、障碍程度、智能水平、气质、教养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干预方法与强度等因素影响。且随着年龄增长,个体能力会随之而进步。但陈医生也提醒到,若不加以积极的干预,这一个体与同伴间的差异也会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再者,自闭症患者与患者间的个体差异也会随之扩大。




早发现,早干预


陈医生向家长们介绍了国际上对自闭症程度的分类,如根据需要辅助程度DSM-5将自闭症严重程度分为三级;ICD-11则侧重于从智力与语言水平进行分类。此外,陈医生也强调早发现、早干预。早期的积极干预能够预防或减轻自闭症的症状与发展,千万不要持有“长大就会好”“以后再看看”等让孩子自然发展的心态,避免错过发展关键期。

关键期

由劳伦兹提出,指人与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

再者,陈医生还指出,即便是轻度的自闭症也是需要进行干预的。她指出,轻度自闭症儿童少年期普遍被歧视与欺凌;到了青年期,则可能会由于长期的压迫而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抑郁。美国研究者Connine Anderson对全美1167名约6至15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将近63%的孩子受到了欺凌,比一般同伴高出了三倍!此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轻度自闭症的干预是很有必要的。




克服自闭症带来的障碍

在这一环节中,陈医生强调,自闭症并非不治之症,不论是家长还是从业者,我们都应有信心。她认为我们要承认自闭症的二元性质,即要承认障碍、尊重差异,这样才能促进“人-环境”的相互适应。

其次,陈医生还提出关于自闭症教育的三原则,要基于个别化的原则,以生态系统观,在自然情景中进行教学干预,即BSR模式。



具体而言,B是指行为疗法作为主要手段,灵活地运用内在动机、兴趣去促进孩子的发展。S是指结构化教学作为基本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训练活动。R是指社交,教学干预核心的社交。


此环节的最后,陈医生还建议,家长要学会爱自己,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尝试去做观察记录,以及要争取资源获得支持。
































针对家长的疑问与一些干预上困惑,陈医生也耐心地进行解答。

自闭症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但通过早期干预以及建构合理的治疗方案,便可以帮助自闭症人群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不论是社会、从业者还是家长,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自闭症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


END


撰稿 | 张双双,黄寂敏

编辑 | 张双双


文章精选

特需儿童“幼转小”阶段,家长应提前做哪些准备?

关于小升初,特需儿童家长需要了解的有哪些事?

关于中职“启能班”,初升高家长关心的都在这里!